轉載于 物道
物道君語:
中軸線轉動著、丈量著,耗盡了時間,留下了記憶。
一座城市的“中軸線”也可以申遺嗎?
當然可以,“北京中軸線”就快申遺啦!梁思成曾說,它是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p>
其實,很多城市也是如此,一條“脊梁”穿過其中,整座城前后起伏、左右對稱、氣勢雄偉。
但每座城,終究有各自的歷史,每條中軸線,也像一支筆,無論延伸或移動,都寫下了最獨特的美和記憶。
梁思成說,北京中軸線“世界上就沒有第二個”!
如書法家說,“中”字的那一豎叫作“輥(gǔn )”,即軸,轉動之涵義。北京城的壯美就在這一條線上,轉動起來。
沿著中軸,散落著許多輝煌的建筑,最動人的三點,從南至北,便是天安門——故宮——景山。
無數次想象著,清晨來到天安門,從國旗升起的那一刻真正開始最壯美的一日游。
因為沿著中軸線,緩步到午門,便進紫禁城,抬頭一望,北京中軸線徒步一日游,金色琉璃瓦盈盈閃耀眼前,一層一層的起伏峋峙,直到太和殿,明清帝王舉辦典禮的場所,令人看了便肅然起敬。
太和殿廣場上小小的白色石塊,被稱為“儀仗墩”,它們歡迎著你我,欣賞故宮的華美:每三年舉辦一次殿試,欽點“天子門生”的保和殿,皇帝寢宮乾清宮、皇后住所坤寧宮,以及御花園。
最后達到神武門,紫禁城的北門,便是故宮中軸線的尾聲。沒錯,故宮中軸線正在北京中軸線上。
北京的四月,在景山能聽到“吱吱啾啾”的聲音。原來是雨燕城樓上棲息,它們已在這里筑巢600多年,是正兒八經的北京中軸線“原住民”。
公園內最著名的人文景觀當屬崇禎自縊處,以及被譽為北京中軸線上制高點的萬春亭,站在萬春亭上可俯瞰故宮全景,頗為震撼。3、什剎海 什剎海因四周原有十座佛寺而得名,除了優美的湖水,眾多名人故居、王府等古跡也散落其中。
如今,這條軸上許多古建已是非遺遺產,這條中軸線也正在申遺。
西安的中軸不叫中軸,叫龍脈。與之吻合的,正是最傳奇的地鐵二號線,也是南北線,雖然并不十分筆直,卻是穿越大唐長安最好的軸。
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曾經隋文帝任命“青年建筑師”宇文愷,他算完太極八卦,最終在龍首原上規劃建造新的都城。
如果你以為“龍首原站”是龍頭,那就錯了。它北邊的一站,就是大明宮。從這,才算開啟那場盛世繁華夢。
繼續往南,去鐘樓的小吃街,嘗嘗最地道的蜜棗甑糕、肉夾饃、手抓羊肉、biangbiang面……
吃飽以后,慢悠悠坐一趟603路或600路,在沒有地鐵的時候,這兩趟公交開過的地方就是中軸線,它們一起連綴著整個西安城。
坐在二層雅座,狂飆的雙層公交,嘩啦啦刮著路邊的樹枝。穿過永寧門,來到長長的長安路。不知當年考中進士的孟郊,在春風得意“一日看盡長安花”時,是否也飛馳過此處。
遠處西邊的大唐不夜城,霓虹閃爍,不知道今晚不倒翁小姐姐,又讓多少人“一眼萬年”;“盛唐密盒”的相聲又考倒了幾個觀眾……
沿著這條龍脈,好像隨時都在開啟盲盒,一不小心就穿越長安。也許能看見白居易詩里寫的畫面“百千家如圍棋局、十二街似種菜畦”,俯瞰時每個建筑都星羅棋布。
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中軸線在哪嗎?——開封!
這條中軸線在開封中山路,也被稱為“千年中軸線”。站在這里仿佛錯位時空, 腳下的3米、5米,分別是清代、明代開封城,6米是金汴京城,8米是宋汴梁城,10米是唐汴州城,12米是魏國大梁城……
所以這條線,它可以是北宋皇城中軸線——御街,同時還是明代周王紫禁城御道、清代開封的中軸線。每座城“中軸線”都重合著,這在世界上也是唯一。
不禁感慨,這里黃河泛濫而多次毀建,但城市中線始終沒有改變。如此奇觀,便是廣為流傳的那句話:“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著幾座城?!?/p>
路線一(圖中黃箭頭):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神武門 路線二(圖中綠箭頭):中軸線 東線承乾宮-永和宮-景仁宮-延禧宮-外東路鐘表館-珍寶館-御花園 路線三(圖中藍箭頭):中軸線 。
滄海桑田,在這一條中軸線上,也散落著歲月的煙火。
有機會去鼓樓夜市、西司夜市,那場面跟《東京夢華錄》里寫的差不離:“夜市直到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宵不絕?!毙傄粋€連著一個,縱橫有序,熱鬧卻不雜亂。
吆喝聲此起彼伏,但“羊肉炕饃”攤的老板可沒空吆喝,望著還在增加的人群,趕忙在鏊子上刷上羊油,放上兩張烙好的餅,夾上小粒羊肉,最后把這張“焦黃的小太陽”一轉,又趕快做下一份。
以至于有學者說,“從歷史、地理和文化而言,開封中軸線申遺在中國所有古都中都更有優勢!”
10、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覽花草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在貫穿北京南北的中軸線北端,位于奧林匹克公園的北區,是目前北京市規劃建設中最大的城市公園—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讓這條城市軸線得以延續,并使它完美地融入自然山水之中。這里被。
縱使開封已被淹沒七次,黃河也懸于地上。在千年不變的中軸上,開封城,就一直靜靜在那里,不知塵封了多少繁華與衰敗。
每當人們不假思索認為,中軸線只有唯一一條時,廣州卻有三條中軸線,且成一個“川”字。
西邊一條北起越秀山,經過中山紀念碑、中心紀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園、海珠橋,這是“近代廣州城中軸線”,主體成于民國時期,代表著廣州的“歷史和文化”。
第三條位于中間,也是起自越秀山,北京路延伸到天字碼頭,最終匯入珠江。據說是古中國三大龍脈之一的南龍,“山龍之氣”貫穿整座城。也難怪此軸從兩千多年前,到今天都還在旺!
盡管東、西才是兩條官方認定的中軸線,但老廣們才不在乎呢!心心念念中間那條滿是煙火氣的北京路,穿梭騎樓間,買幾碗最地道的糖水,一抬頭就瞥見永漢電影院……
廣州的中軸線先是西移,然后東移,形成一個川字。這就像一種巧合,說到城市的多元和包容,總會想到這個川流不息的廣州。
據說在風水學上,立中軸是最佳的布局方式,它讓城市的東西兩側平衡發展,富有對稱美。于是,人們便把中軸線叫脊梁,或是文脈、龍脈。
但大多數人,很難看見中軸線的全貌。更多的,是看見這條線上,一點一滴的生活片段,擁有一時一刻的記憶,還有城市的線條美、對稱美。
就像生活在成都的人,順著中軸線,從南到北走“人民路”,像穿越了時空,很多地方跟小時候的成都一樣。
吃:①北京最著名的就要數全聚德烤鴨了,如果你們到全聚德烤鴨店吃,那就貴了,因為有服務費,而且你不可能光要只鴨子,還要有配菜,一頓下來就要小一千,建議你到全聚德烤鴨店買一只剛烤好的鴨子,打包帶走,當天晚上回旅店。
據說在當時修建時,是向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看齊的,所以寬度有70米,也是唯一一條50年未擴建的大街。也許正因為沒有大變樣,才能留下許多原貌。
若中軸線不變,它就是城市的一個空間參照物。
若中軸線變了,它便是人們心中的一個歷史證明。
無論如何,中軸線總是在丈量著什么,耗盡了時間,留下了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