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即使沒去過蘇州,也肯定知道“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兩句詩吧。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蕭梁天監年間,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自天臺山國清寺來此駐錫,改名為寒山寺,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歷史。
不過,讓寒山寺名聲大噪的,還是張繼的那首《楓橋夜泊》。
寒山寺并不大,進了山門,就是大雄寶殿。
這棟建筑,叫花籃樓。房子只有兩根主柱,恰似花籃的提手,因此得名。
旁邊是放生池,小石橋,土地公像,都小巧精致。
寒山,原為天臺山國清寺和尚,擅長詩文;拾得本是孤兒,由高僧豐干帶入天臺山國清寺,故取名“拾得”。寒山和拾得是好朋友,民間稱他倆為“和合二仙”。
跳出景點來看故事,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普明寶塔,高42.2米,仿唐木結構樓閣式建筑, 塔剎為銅鑄鍍金,高9.6米,重12噸。
游客去寒山寺,隔得老遠就看到的塔,就是它了。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江蘇巡撫陳夔龍督造的大鐵鐘。
“夜半鐘聲到客船”—— 夜半敲鐘是吳中一帶寺院的習俗,稱為“定夜鐘”,雍正就有“湖煙淡罨迎人月,山寺遙傳定夜鐘”的詩句。所以夜半鐘聲由來已久。
有人說,張繼是因為科考落第,途經蘇州時寫下的《楓橋夜泊》。特地找了下資料,發現并不是。
張繼出生于今天的湖北襄陽,從小苦讀圣賢書,于公元753年考中進士,這一點在《唐才子傳》有記載:“繼,字懿孫,襄州人。天寶十二年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碧鞂毷昙垂?53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6月,唐玄宗帶領部分官員從長安西逃入蜀,其他官員、文士也大多逃往相對安全的南方。張繼也乘船去往蘇、浙一帶。所以張繼當時的實際情況是,中了進士后,吏部還未授官,在等候期間,安史之亂爆發了。國家危難,張繼自己的前程也受影響,所以船停寒山寺時,愁緒滿懷,寫下了這首詩。
鐘樓,六角形重檐亭閣,里面有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鐘”,仿唐式的古銅鐘,總重量為108噸,鐘高8.588米,鐘底裙邊最大直徑5.188米,鐘面主體銘文《大乘妙法蓮華經》共69800字,鐘面上總共有銘文70094個字。大鐘裙邊上鑄有九幅精美的飛天圖及六銑口裙邊。
鐘樓外巨大的中華詩碑,一面刻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據說是乾隆御筆;一面是清代著名學者文俞樾寫的《楓橋夜泊》。俞樾是近代詩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吳昌碩都出自他門下。
寺外的墻上歷代文人詠嘆寒山寺的詩。
督造寒山寺鐘的江蘇巡撫陳夔龍的詩。還有唐寅,王士禎等人的詩詞。
寒山寺的對面,就是楓橋。
楓橋始建于何時,暫不可考,現橋為清乾隆三十五年重建,咸豐十年毀,同治六年又重建,是一座古樸典雅的石拱橋。
我想,在1400多年前,那個月光瀉地的冬天的夜晚,張繼所看到的楓橋,又是什么樣的呢?
楓橋的旁邊,是鐵鈴關。
鐵鈴關又稱楓橋敵樓,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是蘇州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抗倭關樓遺跡。
城樓上青苔斑駁,滄桑感撲面而來。
秋冬時節的寒山寺和楓橋景區,像一幅淡墨山水畫,透著幾分蕭瑟寥落,然而在心中默念幾遍《楓橋夜泊》,卻又覺得韻味無窮了。
蘇軾說: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虎丘原來叫海涌山。傳說,這里以前是一片汪洋,火山噴發后出現了一座山,因此得名。春秋時,吳王闔閭在與越國槜李的大戰中受傷,不久就死去了,他的兒子夫差將他葬于此地,據說,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海涌山”改名為虎丘山。
跨過海涌橋,就是斷梁殿。
“斷梁殿”建于元代,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所以主梁雖然是對接的兩段,但仍然十分堅固,反映了古代工匠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被譽為是千年不倒的斷梁殿。
穿過斷梁殿,左手邊就是擁翠山莊。
房子依著山勢而建,看上去很不起眼,很多人會就此忽略掉,一直向前走了。
擁翠山莊,是洪鈞發起興建的,它是一座封閉式的階梯臺地古典園林,也是蘇州唯一內部沒有水的園林。不過走進去,亭臺樓閣湖石假山都安放在各自最合適的位置,古樹綠竹藤蘿參差披拂,到處都充滿綠意,擁翠二字,也就名副其實了。
洪鈞,清末同治年間蘇州狀元,外交家,1889年至1892年任清廷駐俄、德、奧、荷蘭四國大臣,是中國古代狀元中唯一的外交官。
山莊里,有抱甕軒,問泉亭、擁翠閣、月駕軒、靈瀾精舍等,光聽名字,就覺得充滿了詩意。
擁翠山莊的旁邊,是憨憨泉。
相傳梁代僧人憨憨法師,是廟里的挑水和尚,自小患有眼疾,但是他耳朵靈心眼好,有一次他挑水經過這里,踩在了青苔上摔了一跤,他就想:是不是下面有泉水?于是就在這里挖土尋找泉眼,村民們見他瞎折騰,都笑他傻。然而沒多久,地下就冒出一股清泉,噴到了憨憨的臉上,一陣清涼后,他的雙眼又重見了光明。
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為了爭霸天下,召來了當時最有名的鑄劍師干將莫邪夫婦為他鑄劍。劍鑄好后,闔閭試劍,對著這塊石頭手起劍落,將石頭一劈為二。
當然這只是傳說,事實上,這塊石頭是典型的火山噴發形成的凝灰巖,久經風化,沿著裂隙形成一條細長筆直的縫,將整塊石頭一分為二,酷似利器劈開的一般。
劍池是虎丘精華景點。
“虎丘劍池”這個四個字,原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后因年久,石面經風霜剝蝕,“虎丘”兩字斷落湮沒。在明代萬歷年間,由一個名叫章仲玉的蘇州刻石名家照原樣鉤摹重刻。
劍池是虎丘景區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跡,它看上去,是一池沉沉碧水,實際上,卻是吳王闔閭的墓。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吳越之戰中負傷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遺體葬在這里,并將闔閭生前喜愛的“扁諸”、“魚腸”等三千柄寶劍一同秘藏于幽宮深處,劍池因此得名。
有點奇怪,墓室在水下?但是根據記載,建國后曾經疏浚劍池。戽干水后,于池北最狹處發現一丈多長的隧道。盡頭豎有石板,形似墓門。為恐影響上方云巖寺塔的安全,未深入發掘,隨即封沒。
于是至今,這還是個神秘的迷。
劍池二字,為元代周伯琦所書,風壑云泉四字相傳出自米芾之手。
劍池雖然不大,但斑駁的石壁,攀援其上的藤蘿青苔,使整個劍池看上去十分古樸;上面到池面的距離雖然不是很高,但石壁直上直下,卻給人壁立千仞的感覺,十分奇特。
劍池的頂上,是一座石橋,橋上有兩個井眼,所以橋的名字就叫“雙井橋”。
傳說這是舊時山上寺僧汲水之用,站在橋上,垂下吊桶,就能直接從下面的池里汲水使用。
又傳春秋時,西施曾對井梳妝。
穿過題著“海涌嵐浮”四個字的圓洞門,虎丘塔便在眼前了。
虎丘塔的正經名字,叫云巖寺塔,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是一座八角形仿木結構閣樓式磚身木檐塔,共7層,高48.2米。
記得第一次來,看到虎丘塔的時候, 心里有點嘀咕,這塔怎么好象是斜的,跟比薩斜塔似的?
回來百度了才知道,它原來是中國第一大斜塔,號稱是“東方比薩斜塔”。
以下是百度資料:
據記載,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1644)起,虎丘塔就向東北傾斜,塔頂中心偏離底層中心2.34米,斜度為2.48度。1956年,蘇州市政府邀請古建筑專家采用鐵箍灌漿辦法,加固修整,終于保住了這座古塔。1981年至1986年對該塔進行“加固塔基”的第二次大修,使傾斜已達2.34米的千年古塔轉危為安。
塔四周有圍欄,游客是進不去的,隔著正門的欄桿拍一張,看,底基就斜得非常明顯了。
轉過拐角,看到養鶴澗三個大字,再伸頭一看,下面就有一條幽谷,有細細的山澗流淌的聲音傳來。
順著小路走到下面。
養鶴澗寂靜無人,白鶴看到我來飛走了,剩下一只灰鶴和我大眼瞪小眼,澗邊一棵大樹參天,風吹來,樹葉就簌簌落下。
大殿是虎丘云巖禪寺現存的一座佛殿,沿著大殿往下走,一共要走五十三個臺階,有一個說法“五十三參,參參見佛?!闭f無論你走在哪一個臺階,或臺階的哪一層,回頭都可看到中間的這位菩薩。
虎丘其實小而精致,很多景點都在一起,一不小心就錯過了,要很注意尋找,建議游玩前先了解下虎丘的資料,玩起來就比較有目的性了。
游覽結束后,可以從北門直接出去,也可以返回南門,坐船去山塘。
TIPS:
寒山寺,虎丘都在一條線上,可以放在同一天游玩,建議上午寒山寺,下午虎丘,傍晚到山塘街,正好看夜色。